供应商入库 企业邮箱 OA办公

News

行业动态

“一带一路”、建筑工业化,到底给建筑业带来了什么?

绿色建筑正以每年翻番的速度增长,未来三年将占新建建筑的半壁江山。近日从住建部获悉,《建筑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已正式实施。该规划提出了建筑业未来5年的总体发展目标,其中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将从2012年的2%提升至50%,新开工全装修成品住宅面积达到30%,绿色建材应用比例达到40%,装配式建筑面积占新建建筑面积比例达到15%

对此,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江亿表示:“未来几年内,绿色建筑将成为建筑业发展的新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秉持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致力于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

 

  共建“一带一路”旨在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共建“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的根本利益,彰显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将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

 

  供给侧改革对建筑业的影响

 

  “供给侧改革”已经成为时下中国经济领域最引人注目的词汇。自201510月中央财办主任、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鹤在广东考察时谈及“供给侧改革”开始,201511月中央四次提及“供给侧改革”,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概念;2015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等五大任务,“供给侧改革”进入市场的视野,成为国家战略,但市场对其效果存在疑问;20161月,人民日报发表《七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权威人士谈当前经济怎么看怎么干》,权威解读相关政策,习近平主席习重庆调研时对供给侧改革进行了大力支持,李克强总理在陕西主持会议时表达了为化解过剩产能壮士断腕般的决心,至此,市场对供给侧改革的分歧烟消云散,形式一致预期。

 

  “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寻求经济新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主要强调通过提高社会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它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政策手段上,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从供给侧管理角度看,本质上都属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产业层面、调控层面、财税制度层面、资本层面的新部署,勾勒出了“供给侧改革”的重点领域和规模。

 

  显然,这些层面的改革都非一日之功可竟,这也表明“供给侧改革”不是针对经济形势的临时性措施,而是面向全局的战略性部署。从内涵和战略部署来看,“供给侧改革”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从产业层面改善供给;要降低成本,从财税制度层面改善供给;要化解房地产库存,在调控层面消除供给制约;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在资本层面强调供给的稳定性。

 

  通过综合分析,“供给侧改革”对建筑业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生产方式方面

 

  生产方式对建筑行业的影响是深远而显著的。在“供给侧改革”的政策背景下,建筑行业必须改变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粗放式的生产方式,推行建筑工业化和生产经营集约化,加强多方合作,丰富合作方式和模式。

 

  要素投入方面

 

  要素投入本身就是“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因此,建筑业应改善劳动力的供应、加大创新要素的投入、加强建筑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从而应对建筑从业者人数尤其是高质量人才不足的困境,促进建筑产业和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实现,形成互联互通的四库一平台、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BIM技术、互联网技术等信息技术在建筑行业的整合应用,提升建筑业的创新能力和科技含量,提高各建筑相关要素的利用效率。

 

  产业结构方面

 

  产业结构也直接关系到建筑业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因此,建筑业需控制产能过剩类行业工程的增加,如资源类工业工程项目、房地产工程项目等,对现有存量优化和消化;加大民生类工程和绿色、智能类新型建筑工程的投资和政策支持,如公共交通、水利、环保、文体医教、养老、被动式房屋、绿色建筑、智能房屋和道路等工程项目。同时,应将互联网+的思想落到实处,增加个性化建筑工程的供应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如集装箱房屋、不同建筑风格工程项目等。

 

  配套措施方面

 

  任何一项措施或变革都需要配套制度的支持才能真正落实。为配合建筑业“供给侧改革”的实施,需加速和深化建筑业简政放权、持续推进市场化;加力推动国有建筑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增强国有建筑企业的经营活力;逐步推出减税政策降低建筑企业税务负担;完善金融体制改革和体系,丰富建筑企业融资渠道、降低其融资成本。

 

  “一带一路”战略对建筑业的保驾护航

 

  当前,我国国内环境呈现出以下特点:产能过剩、外汇资产过剩,油气资源、矿产资源对国外高度依赖,工业和基础设施集中于沿海、对外部打击承受力差,边境地区整体状况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同时,世界正发生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酝酿深刻调整,各国面临的发展问题依然严峻。在国际、国内环境的大背景下,习近平主席自2013年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开始,与李克强总理等其他党和国家领导人共同推动和落实,实现了“一带一路”战略的落地,并与相关国家签署了共建“一带一路”合作备忘录、经贸合作中长期发展规划和合作规划纲要等文件。

 

  近年来,受到不甚景气的经济大环境的影响,我国建筑业产值的绝对值和增长情况都不太乐观。但“一带一路”战略的适时出台为国内建筑业带来了新的希望和机遇。一方面,在国内的市场中,2015年由“一带一路”海外项目基建投资拉动的国内基建投资规模在4000亿元左右。另一方面,在国外市场中,截止到2015年年中,已经落实的跨国投资规模约524亿美元,商务部预计“一带一路”战略将极大提升我国大型建筑公司的海外收入占比。2015年前11个月,我国企业共对“一带一路”沿线的49个国家进行了直接投资,投资额合计140.1亿美元,同比增长35.3%。同期,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的60个国家新签对外承包工程项目合同2998份,新签合同额716.3亿美元,占同期我国对外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的43.9%,同比增长11.2%。“一带一路”战略促成的典型项目包括肯尼亚蒙内铁路、巴基斯坦卡拉奇-拉合尔高速公路、印尼雅加达-万隆高铁项目等。伴随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我国建筑业国际化的战略布局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海外市场对于提升我国建筑企业的业绩具有重要作用。以印度的建筑市场为例,其房地产市场相当于我国90年代左右,发展刚刚起步,但印度的人口孕育了巨大的市场需求。目前印度要建100个智慧新城,希望用工业化的方式来建造,这就为我国建筑工业化的相关技术和标准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由于工业化的方式可以大量的节省人工,让机械来完成生产线上的技术活,工人只负责维护工作。因此,业内人士认为,“在人力成本高企的当下,中国的房屋建筑要出口”,巩固现在已经进入的非洲市场、南美市场、东南亚市场,甚至开发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市场,“只有通过建筑工业化的方式,实现‘二次出海’”。潮流。”

一、绿色建筑迎来行业大发展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6年,全国建筑业总产值为193567亿元,同比增长7.1%,增速略有回升。从新开工项目情况看,全年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493295亿元,同比增长20.9%。业内人士分析,我国建筑能耗的总量逐年上升,在能源总消费量中所占比约34%。发展绿色建筑将成为大势所趋。

目前,我国已经有不少房企开始涉足绿色建筑领域,如万科、万达、绿地等均在绿色建筑上开始发力,更有部分企业从较早前就开始专注绿色地产,推出的住宅产品满足健康、环保、舒适、节能的绿色指标,朗诗绿色地产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的绿色建筑约有2000座,主要集中在江苏、广州、山东、北京、上海等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中彩建工园林集团公司副总经理刘佐华表示:“随着人们对未来住宅舒适、健康、经济等个性化要求越来越高,绿色建筑将会进一步普及。”

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很快,节能建筑刚性要求严格,新建项目基本都要求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但目前绿色建筑机制还不完善,主要靠政府推动。”住建部总工程师陈宜明指出。据他介绍,绿色建筑以每年翻番速度发展。

绿色建筑作为建筑行业的增量市场,将迎来行业的大发展。在江亿看来,绿色建筑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将融合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全面实现节能、节水、节材,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全面提升绿色建筑的质量,使绿色建筑更加生态和人性化。这不仅给相关产业带来了融合发展的机遇,也使建筑产业本身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全产业链

陈宜明指出,目前,绿色建筑从规模、数量和运行质量上,都与消费者对住宅品质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以2015年为例,获得绿色建筑标识评价的项目总面积占城镇竣工项目总面积(包括住宅和公共建筑)的比例不足5%,获得运行标识的绿色建筑总面积占绿色建筑总面积的比例约5%

在陈宜明看来,绿色建筑的推广任务依然十分艰巨。陈宜明建议,各级政府应该创新理念,采取积极措施引导各行各业推动绿色建筑的发展,特别是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治理雾霾的当下,更要拓宽视野,创新思路,把绿色建筑推向更高的发展水平。

绿色发展理念应该贯穿于建筑全生命周期。”朗诗绿色地产合肥公司总经理马迅表示,我国绿色建筑的技术标准、工艺体系、政策举措,与建筑的规划设计、施工生产、材料开发、拆除回收等各环节是割裂的,没有形成一套相互支撑、协同配合的工作体系。对此,马迅建议要加强对省级地方绿色建筑发展总量和激励政策的总体把握,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的成功经验,把绿色发展要求纳入城市规划,注重向社会大众推广绿色建筑。此外,还要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构建绿色建材公共服务系统,加大绿色建材示范工程、产业化基地建设力度,带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和“绿色”升级。

现阶段我国建筑业总体上仍没有改变粗放的生产方式,建筑耗能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软肋。”刘佐华也认为,要解决建筑领域高耗能问题,应积极推广绿色建筑和建材,这方面的市场前景值得期待。

对于绿色地产的未来发展前景,马迅非常期待,他表示,“关键在于要有创新理念。只要我们能给客户提供足够好的产品,客户一定会愿意为这种好的产品来买。(来源:中国产业信息网)

三、绿色建筑在国内的发展现状

在政府的支持下,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的理念在我国的推广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在当前各种绿色建筑在城市中林立就能略知一二。然而,由于此种理念在我国起步较晚,虽然有着政府和各界人员的大力支持,但是仍然受到一些传统理念的冲击和抵制,所以,现阶段我国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理念的工作进度与外国先进国家有较大的差距。因此,绿色建筑施工管理理念在建筑行业的推广和执行工作仍是任重而道远。

绿色建筑真正的做到了自然和人类的和谐相处,能够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带来较高的社会和环境保护效益,是符合现代可持续发展经济的重要产物之一。然而,此类建筑所需的经济成本较高、建设周期较长,因此并不受到建筑企业的青睐,尽管此类建筑受到政府和各界的支持,现代城市中传统化建筑数量仍然比绿色建筑多得多。建筑企业的根本目的就是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绿色建筑相较于传统建筑,其短期内经济效益并没有传统建筑高,因此,建筑企业不接受绿色建筑是预料中的事。

四、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1 节约自然资源

在设计建筑围护结构和室内温度设备的时候,运用先进的设备对太阳能进行充分利用。这些应用不仅能达到房屋安全和保暖的作用,而且能减少空调的使用从而降低对生态环境和大气的破坏。另外,在绿色建筑设计当中,可以对建筑所在位置的风向、地理等因素进行分析,根据自然通风的科学原理设置合理的风冷系统,这样能使建筑可以更加节能环保。

2 创造绿色生活

绿色建筑的设计不仅不能破坏周围环境,而且要能与周围生态环境友好融合,要选取合适的地理位置,要保证土壤没有受到污染、周围的地磁不会对人的身体状况产生影响。在建设施工过程中,尽量使用天然的、环保健康的材料设备,对施工时使用的木料、竹材和各种水泥、石灰等材料进行专业检验,一定要确保它们对人体不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3 保护自然环境

绿色建筑的设计还要考虑到地理条件的因素,合适的地理位置能够提供充足的太阳能、水能和风能,这样建筑物中的暖气设备和电力装置都可以利用这些大自然提供的可再生能源来驱动。减少对空调的利用还可以减少对大气层的破坏,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速度。

五、现代绿色建筑设计的方法

现代绿色建筑设计是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的代表,要完善现代绿色建筑设计,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最大程度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

地球只有一个,很多资源只会减少,不可再生。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现代绿色建筑要不断开发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风能。在绿色建筑中,充分利用太阳能和风能,为建筑发电,照明,调节空气等。太阳能和风能都属于可再生的绿色能源,应该大力研发,充分利用这些可再生能源,打造真正意义上的绿色建筑。

2 积极研发水资源重复循环利用技术

在人均水资源占有上,我国属于严重缺水国家之一。水资源是人类生活的最基本保障,而水资源不可再生,因此,在现代绿色建筑设计中,要积极研发水资源重复循环利用的技术。现代绿色建筑设计中要做好雨水收集,中水回收利用等环保系统,水资源的再利用,要充分考虑水量和水质问题,并且要合理规划空间分布,促进废水的就地再生和就地利用。

3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目前,我国的可用土地面积越来越少,爱护土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但我国目前土地资源紧缺,可用的土地资源每年都在不断减少。在这种情况下,现代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要围绕合理利用土地为中心展开,重视节约土地,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地表面的占用率,降低对地面绿化带的破坏,不重复建设,尽量减少对土地使用的浪费。总之,现代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要建立在健康,环保,人文的基础上,节约资源,开发利用新型可再生能源,实现人与建筑,建筑与自然,人与自然三方面的和谐统一,建设绿色建筑,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绿色建筑设计是对整个建筑项目和建筑市场进行的一场覆盖式的全面改革和创新,要想真正做好并发展绿色建筑设计,那就必须对建筑项目进行多角度、多方向、多方面的研究和探索,争取将建筑节能、绿色环保与建筑项目的施工开展完全融合。(来源:节能内参网)

© 2019 拼搏网(中国)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 粤ICP备19041222号